教学科研
>
学术论文
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(部分)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Gender Approaches in the Translation Classroom: Training the Doers edited by Marcella De Marco and Piero Toto (2019) Cham: Palgrave Macmillan, 200 pp. | 仵欣欣 | GENDER AND LANGUAGE | 2022 |
2 | New studies in multimodality: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elaborations | 李文 | 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| 2022 |
3 | Trauma, precarity, and war memories in Asian American writings | 袁雪生 | ASIAN STUDIES REVIEW | 2022 |
4 | Tragedy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| 袁雪生 |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| 2022 |
5 |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: A Guide to Practice | 施雅俐 | PORTA LINGUARUM | 2022 |
6 | Leo Lionni's Picture Books and Children's Ethical Enlightenment | 吕洪波 |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 2022 |
7 | Unveiling Moral Masquerade and Reviewing the Beauty of Ethics: A New Approach to Henry Fielding's Novels | 方文开 |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| 2022 |
8 | Masculine Domination in Henry James's Novels: The Art of Concealment | 傅淑琴 | HENRY JAMES REVIEW | 2022 |
9 | Fashion, Gender and Agency in Latin American and Spanish Literature | 傅淑琴 | TEXTILE-CLOTH AND CULTUR | 2022 |
10 | Unpacking the Functions of Personal Metadiscourse in Teachers' Classroom Discourse | 仵欣欣 | SUSTAINABILITY | 2022 |
11 |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ts role in learner complaint production | 仵欣欣 | Sustainability | 2022 |
12 |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P teachers'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across the British and Chinese contexts | 仵欣欣 |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| 2022 |
13 | Virtual Reality-Integrated Immersion-Based Teaching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 | 谢瑜 |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| 2022 |
14 | Assessing Change in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erformance | 施雅俐 | SYSTEM | 2022 |
15 | Applying Problem-Based Approach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 for China's English Majors | 谢晴 | SAGE OPEN | 2022 |
16 | A Critical Analysis of Language Attitudes and Ideologies | 李文 | English Today | 2022 |
17 | 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:学理接口、运作路径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| 陈伟 | 文艺争鸣 | 2022 |
18 | 《拍卖第49批》中的废弃物及其隐喻 | 蒋怡 | 外国文学 | 2022 |
19 | 石黑一雄《无可慰藉》中的记忆时空体 | 魏文 | 外国文学 | 2022 |
20 | 话题熟悉度对二语口语产出的影响:认知负荷视角研究 | 顾琦一等 | 外语教学 | 2022 |
21 | 话题熟悉度对英语二语写作修改的影响 | 顾琦一等 | 外语教学与研究 | 2022 |
22 | 话题熟悉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读后续写的影响 | 顾琦一等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22 |
23 | 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对日语形态复杂词的提取模式研究 | 张鹏 | 现代外语 | 2022 |
24 | 日语派生词加工中的词类范畴效应 | 张鹏;朱虹;玉冈贺津雄 | 外语学刊 | 2022 |
25 | The Idea of 'Harmonious Unity'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Qualities | 朱义华 | 孔学堂 | 2022 |
26 | 日语多语素词形态表征中的阈下信息加工 | 张鹏 | 语言学研究 | 2022 |
27 | 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双重逻辑 | 陈伟 | 中国社会科学报 | 2022 |
28 | On the “Flowing Movement” and the “Lofty and Ancient” in Gary Snyder’s Poetry | 张俊萍 |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Kulturkomparatistik(德国比较文化研究国际期刊) | 2022 |
29 | "Thing Narrative"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| 傅淑琴 |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| 2022 |
30 | Source Work in China-Based and Western SSCI Journal Articles: Preferences of Reporting Structures of English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in English-Speaking Countries | 周敏、孙志祥 |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| 2022 |
31 | Using task-based approach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 for English-majors at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| 2022 |
32 | 路径图式视角下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》中 主人公的人生运动轨迹心灵的皱纹——《夜色温柔》心理描写技巧探析 | 吴燕(学)、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33 | 从空间迁移与服饰书写看《低地》女主人公高丽的重生 | 王雅丹(学)、袁雪生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34 | 厚重翻译视角下《大学》英译对比研究 | 曹玥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35 | 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共同体建构 | 李建群(学)、傅淑琴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36 | 论《阿斯彭文稿》的不可靠叙述 | 潘英风(学)、傅淑琴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37 | 符际互补视角下图文表情包概念意义建构的探究 | 马良福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38 | 转述话语研究现状对转述动词英译的启示 | 孙志祥、周敏(学)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39 | 从认知识解视角看《召南. 摽有梅》不同译者的英译策略 | 朱宴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0 | 厚重翻译视角下《大学》英译对比研究——以理雅各,林语堂译本为例 | 曹玥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1 | 元素交互性对样例学习中的测试效应的影响研究 | 刘丹丹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2 | 元认知策略对测试效应的影响与研究 | 刘丹丹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3 | 蒙太奇·复调——《押沙龙,押沙龙!》的跨媒介叙事艺术 | 吴栖凤(学),傅淑琴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4 | “高墙”下的无言之痛——解读《抄写员巴特比尔》中主人公的创伤 | 彭丹(学)、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5 | 后人类主义视域下解读《羚羊与殃鸡》 | 朱雨珩(学)、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6 | 论《屠场》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| 刘森森(学)、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47 |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《多维的世界》的多重主题探析 | 余丽丽(学)、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8 | 爱伦·坡诗歌的哥特式风格分析 | 马芳芳(学)、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49 | 新疆白皮书 英译中名物化词汇的与料翻译批评学研究 | 张梦雪(学)、朱义华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50 | 接受美学视角下外宣翻译效度的进化过程考察 | 冯小宸(学)、朱义华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2 |
51 | 《历时构式语法中的节点和网络》评介 | 严敏芬 | 外文研究 | 2022 |
52 | 高级英语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——以江南大学高级英语(1)课程为例 | 朱敏华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3 |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质量提升实践探索 | 宣泠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4 | 论《华盛顿广场》的服饰书写 | 李建群(学)、傅淑琴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5 | 从多模态批评角度分析美国电视新闻话语 | 刘淑楠(学)、孙志祥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6 |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观《诗经》爱情诗英译本 文学性接受效度 | 梅龙 | 英语教师 | 2022 |
57 |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点及趋势——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| 方敏(学)、谢竞贤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8 | 论阿莉·史密斯《冬》的叙事空间 | 戴符(学)、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59 | 论《华盛顿广场》中的服饰色彩 | 潘英凤(学)、傅淑琴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60 | 外语教师测评素养构成及发展途径 | 乔仲美(学)、施惠平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61 | 高校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| 朱敏华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62 | 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与语言学习策略的关系 | 姜辰娟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2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Writing Using Sources for Academic Purposes: Theory, Research and Practice | 施雅俐 |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| 2021 |
2 | 无处可逃:论《火车》中的创伤书写 | 方文开 | 外国语文 | 2021 |
3 | Review o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discourse studies | 仵欣欣,倪慧 | Journal of pragmatics | 2021 |
4 | Multimodality Across Classrooms: Learning About and Through Different Modalities | 李文 |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| 2021 |
5 | 拓展阅读微课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 | 王伟炜 | 教学月刊 | 2021 |
6 | 共同体意识与现代性转化: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时空价值与规约 | 陈伟 | 现代传播(中国传媒大学学报) | 2021 |
7 | 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与教师发展 | 顾琦一,丁莹烨 | 教学月刊 | 2021 |
8 | 策略准备对二语口语产出和认知负荷的影响 | 顾琦一,徐云凤,王心悦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21 |
9 | BILL COPE and MARY KALANTZIS, Making Sense: Reference, Agency, and Structure in a Grammar of Multimodal Meaning | 李昆明 | Visual Communication | 2021 |
10 | 论巴拉蒂·慕克吉《詹斯敏》的自传性书写 | 袁雪生 | 现代传记研究 | 2021 |
11 | 《国家风俗》:报刊媒介绘就的美国社会新风俗画 | 张俊萍,张翠翠 |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| 2021 |
12 | New Studies in Multimodality-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Elaborations | 李文 | 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| 2021 |
13 | 石黑一雄《无可慰藉》中的记忆时空体 | 魏文 | 外国文学 | 2021 |
14 | 学习模态对测试效应的影响及其启示 | 刘丹丹,廖欣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15 | Exploring Learner Engagement with Multiple Sources of Feedback on L2 Writing across Genres | 施雅俐 |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| 2021 |
16 | 学科视野下的外宣翻译之“名”与“实”探究 | 朱义华,张健 | 上海翻译 | 2021 |
17 | “灰姑娘反串版”的四种现代叙事变体 | 张俊萍 | 外国语文研究 | 2021 |
18 |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o 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 f Mainland China | 马花荣 |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| 2021 |
19 | 论斯耐德诗歌中的“流动”和“高古” | 张俊萍,陈苇杭 | 汉学研究 | 2021 |
20 | Student engage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| 仵欣欣 |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| 2021 |
21 | Language for teaching purposes: Bilingual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non-native speaker language teacher | 仵欣欣 | Journal of Language, Identity & Education | 2021 |
22 | Research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abroad learning environment | 仵欣欣 | System | 2021 |
23 |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方位隐喻对比翻译研究 ——以《红楼梦》中的“深”隐喻为例 | 王金安,欧阳云静 | 新疆大学学报(哲学·人文社会科学版) | 2021 |
24 | 翻译改写理论视阈下安乐哲与郝大维《中庸》英译评析 | 张梦璐,王金安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25 | 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任务中的认知负荷 | 顾琦一,金夏妃 | 外语界 | 2021 |
26 |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logan "Down with Japanese Imperialism" in Modern China | 朱义华 |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| 2021 |
27 | Enregistering cuteness of fashion clothes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| 李昆明 |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| 2021 |
28 | 话语标记语的研究 路径与趋势探析 | 戴安怡,严敏芬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29 | 论德莱塞小说《金融家》中的资本运作 | 陈晴,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1 |
30 |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| 姜辰娟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31 | Research methods for classroom discourse | 仵欣欣 | Discourse Studies | 2021 |
32 | ‘Name Inscription' and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| 朱义华 | 孔学堂 | 2021 |
33 | 全球化视野下的翻译人才培养——评介《翻译异质他者:现代中国的跨文化交流》 | 欧阳云静,王金安 | 大学教育 | 2021 |
34 | Using production-oriented approach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: perceptions of China’s English-major and non-English-major undergraduates | 谢晴 | Sage Open | 2021 |
35 | 网络交际不礼貌策略研究 ——以新闻类微博评论为例 | 李安,严敏芬 | 汉字文化 | 2021 |
36 |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《三体》中虚构词的翻译研究 | 景宇昊,朱义华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1 |
37 | 译者行文批评视阈下《浮生六记-闺房记乐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与技巧对比研究 | 武淑一,朱义华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1 |
38 | 从空间三一论看伍琦诗小说中的女性和种族问题 | 杨海宁,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21 |
39 | 论《麦克梯格》中的 幻听、灵听、偶听及 其叙事功能 | 李贵洁,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40 |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(2000-2020): 发展与趋势 | 朱春霞,孙志祥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41 | 促进学习的 一种有效记忆策略 ——生成效应 | 刘丹丹,候淋淋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42 | 异变的身体与入侵的机器:论品钦小说《V.》中的后人类想象 | 蒋怡 | 当代外国文学 | 2021 |
43 | 基于云班课的大学英语伴随式评价研究 | 姜辰娟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44 | Identity Crisis, Ethical Selection and Ethical Consciousness in Jhumpa Lahiri’s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| 袁雪生 | Language in India | 2021 |
45 | 日本教育反贫困的政策逻辑与实践路径 | 李智 | 外国教育研究 | 2021 |
46 | 英语虚拟位移研究述评 | 蔡柳君,严敏芬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47 |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eo-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Edo Period of Japan | 任洁,吕洪波 |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| 2021 |
48 | 我国儿童动物文学及其翻译研究 | 李月杉蔓,孙志祥 |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 | 2021 |
49 | 试论《国家风俗》中媒介文化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| 张翠翠,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0 | 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语俚语汉译研究 | 陈悦礼,朱义华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1 | 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英汉惊讶情感表达对比分析 | 路丽,严敏芬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2 | 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 英译本研究 | 张欣雨,王金安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3 | 真话与谎言交织的文本世界——论《狮子、女巫和魔衣橱》中的认同情感反应 | 马金鑫,张俊萍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4 | 多模态隐喻视域下媒介话语的认知分析 ——以美妆营销类自媒体为例 | 宫梦如,谢竞贤 | 新闻知识 | 2021 |
55 | Apply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edagogy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 for China’s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| 谢晴 | Education + Training | 2021 |
56 | NCI构式研究:回顾与展望 | 张馨,严敏芬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7 | 《女勇士》汉译本中国形象重构对比研究 | 孙志祥,李瑶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1 |
58 | “产出导向型教学法”在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| 谢晴 | 中国ESP研究 | 2021 |
59 | The Gnostic Hunters in Nabokov’s 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 | 张俊萍,张斌 | INTERLITTERARIA(爱沙尼亚期刊) | 2021 |
60 | 裘帕•拉希莉《不适之地》中的空间建构与伦理书写 | 袁雪生 | 外国文学研究 | 2021 |
61 |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Mandarin tones based on acoustic features by Japanese learners | 朱虹 | NLPIR 2020 Conference Proceedings | 2021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裘帕•拉希莉《不适之地》的空间建构与伦理书写 | 袁雪生 | 外国文学研究 | 2020 |
2 | 即时/延时测试效应的对比及分析 | 刘丹丹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0 |
3 | The Japanese Army’s 7th Infantry Regiment and the Nanjing Massacre | 朱义华 |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| 2020 |
4 | 新媒体环境下外宣翻译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 | 仵欣欣 | 德州学院学报 | 2020 |
5 | Psychological Noise and Its Influence on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| 谢瑜 | Revista Argentina de Clínica Psicológica | 2020 |
6 | 西方文论关键词:增能辅助 | 蒋怡 | 外国文学 | 2020 |
7 | 不同话题熟悉度阅读中工作记忆与二语水平的作用 | 顾琦一 | 现代外语 | 2020 |
8 | 英汉存在构式研究述评 | 严敏芬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9 | 研究生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| 姜辰娟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10 | 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设计个案研究 | 谢晴 | 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| 2020 |
11 |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on,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| 马金鑫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12 | 基于“续论”的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| 胡纯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13 | “互联网+教育”背景下英语教学范式变革展望 | 姜辰娟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20 |
14 | 汉语名名组合语义分析的计算研究 | 王萌,符雅茹,胡纯 | 现代语文 | 2020 |
15 | Effect of Caption Type in Picture Prompts on EFL Writing Quality | 施雅俐 |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and Academic Purposes | 2020 |
16 | Literature Review on Frank Norris and His McTeague | 李贵洁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17 | 论《玫瑰传奇中》美德与罪恶的观念及其表现 | 范喆 |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(二) | 2020 |
18 | Acoustic Narrative Stud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broad | 张俊萍,李贵洁 |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世界文学研究论坛 | 2020 |
19 | A Study of Children's Relief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China's Full-Scal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| 朱义华 |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| 2020 |
20 | 从阶级分化到阶级流动: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》中的音乐意象 | 张俊萍,程榕 | 英语文学研究(辑刊) | 2020 |
21 | 《曼哈顿中转站》中的日常生活批评 | 赵凯琪,张俊萍 |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| 2020 |
22 | 《红楼梦》英译本人物外貌描写隐喻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| 欧阳云静,王金安 |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2020 |
23 | Literature Review on Edith Wharton and 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 | 张翠翠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24 | 英语动名词构式的指称功能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| 严敏芬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25 | 国内《诗经》英译研究述评——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| 欧阳云静,王金安 |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 2020 |
26 | 语言水平对二语学习者听力、阅读理解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影响 | 顾琦一 | 外语教学 | 2020 |
27 | 功能对等下鲁迅小说中熟语英译策略对比研究 | 张欣雨,王金安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28 | Business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daptation from Non-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’ Perspectives: the Case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Asian Research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-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ymposium on Asi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, 2017 | 2020 |
29 | 列维纳斯的“他者”之思和佛学中的“无我”之见 | 张俊萍,刘增荣 |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| 2020 |
30 | 一只猫的救赎:詹姆斯·鲍文其人其作 | 张俊萍 | 昭通学院学报 | 2020 |
31 | 声调偏误对学习者日语发音自然度的影响 | 梁辰 | 日语学习与研究 | 2020 |
32 | Teaching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 for China’s English Minor Undergraduates: Barriers, Challenges and Options | 谢晴 | The A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| 2020 |
33 | ‘Please abuse me’: ludic-carnivalesque female masochism on Sina Weibo | 李昆明,Jan Blommaert | Gender and Language | 2020 |
34 | 国内隐喻翻译研究述评:现状与反思 | 王金安,欧阳云静 | 长春大学学报 | 2020 |
35 | Using Case Study Approach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 for China’s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| 谢晴 |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| 2020 |
36 |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负荷研究述评 | 顾琦一,陈方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20 |
37 | A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Fanny's Marriage in Mansfield Park | 刘佳琪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38 | The Journey of Guizhou Self-Consciousness: From Consciousness of Geographical Space to Consciousness of Humanistic Values | 朱义华 | Confucian Academy (全英文期刊) | 2020 |
39 | 微课制作对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| 王伟炜 | 英语教师 | 2020 |
40 | 论《收藏家》中的“收藏” | 张瑜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41 | “翻译转换”: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动态变化的新视角 | 李月杉蔓,孙志祥 | 大众文艺:学术版 | 2020 |
42 | 间接翻译的研究方法探究 | 孙永佳,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43 |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习近平特色话语翻译研究 | 张妤,朱义华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44 | 论小说《诺拉·韦伯斯特》中的女性视角 | 徐婉冰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45 | 外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研究——以《十九大报告》英译为例 | 王雨菲,朱义华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46 | 论华顿小说《欢乐之家》中的反讽 | 严璐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20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Emily Brontë and German Romanticism: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ry of ‘Night’ in Emily Brontë’s and Novalis’s Writings | 赵京京 | Brontë Studies | 2019 |
2 | 法语美学的文献学研究 | 张驭茜 | 福建论坛(人文社会科学版) | 2019 |
3 | 日美课外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| 李智 | 外国中小学教育 | 2019 |
4 | 运动与情感:感觉—运动理念在文学作品情感表现中的应用 | 张俊萍 | 外国文学研究 | 2019 |
5 | 外宣翻译的新时代_新话语与新思路_黄友义先生访谈录 | 朱义华 | 中国翻译 | 2019 |
6 | Using case study approach i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s for China’s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| 谢晴 | The Asia-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| 2019 |
7 | The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Needs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Sage Open | 2019 |
8 | 英译《围城》中隐喻翻译的伦理审视 | 程彤彤、王金安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9 | 思辨能力涵义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| 马花荣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10 | 高校英语专业的身份焦虑及消解之道 | 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19 |
11 | 中国典籍翻译的译者选择问题 | 严娟、龚晓斌 | 英语教师 | 2019 |
12 | 理雅各《诗经》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| 刘丹丹、王金安 | 英语教师 | 2019 |
13 | 基于 Coh-metrix 探测学习材料复杂度 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| 刘丹丹 | 英语教师 | 2019 |
14 |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《论语》英译研究 | 张夕、王金安 | 英语教师 | 2019 |
15 | 英语习语变异的构式语法研究 | 史荷敏、严敏芬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16 | 盖斯凯尔夫人小说《南与北》中的空间图谱 | 余慧灵、张俊萍 |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| 2019 |
17 | 影响句法启动的内外因素研究 | 刘丹丹 | 英语教师 | 2019 |
18 | 多元互补的诗歌翻译道路 | 王雅琴、龚晓斌 | 大众文艺:学术版 | 2019 |
19 | 英语专业就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吗 | 龚晓斌 | 当代外语研究 | 2019 |
20 | 规范理论视角国家机构对外翻译研究 | 梁洁、孙志祥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19 |
21 | 符号学视域下的隐喻分析——以孙悟空为例 | 马静、谢竞贤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22 | 提升教师跨文化素养,语言、文化与交际能力协同发展 | 施惠平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23 | 情绪隐喻回顾与展望-基于国内学术期刊(2001-2018)的数据分析 | 马静、谢竞贤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19 |
24 | 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翻译研究 | 梁洁、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25 | 基于云班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| 姜辰娟 | 英语广场:学术研究 | 2019 |
26 | Unraveling the Myth of Asian American's Academic Achievement- The 'Model Minority' Stereotype | 谢瑜 | Latin American Applied Research | 2019 |
27 | 基于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设计 | 王伟炜 | 海外英语 | 2019 |
28 | The Care of the Selfie: Ludic Chronotopes of Baifumei in Online China | 李昆明、Jan Blommaert(外) | Chronotopic Identity Work: Sociolinguistic Analys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Time and Space | 2019 |
29 | 日本“满洲移民”时期的“镜泊学园”移民 | 石艳春 | 南开日本研究 | 2019 |
30 |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’ needs and perceptions of business English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| 2019 |
31 | Analyz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d Situations of Science and Language Major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| 2019 |
32 | 合作学习在高年级日语精听任务中的实践与反思 | 梁辰 | 教育现代化 | 2019 |
33 | 日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路径调查——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| 邓菲儿、梁辰 | 教育现代化 | 2019 |
34 | Several Thoughts on Confucianism in the Zhou and Qin Dynasties | 朱义华 | Confucian Academy | 2019 |
35 | 《追风筝的人》中的影身人物 | 张俊萍,李梦雨(学) | 当代外国文学 | 2018 |
36 | 中国学习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发展研究 | 顾琦一,陈方 | 外语教学与研究 | 2018 |
37 |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《中庸》英译研究---以安乐哲、郝大维《中庸》译本为例 | 胡姗姗(学),王金安 | 安徽文学:下半月 | 2018 |
38 | 从三大元功能看表情包 | 谢竞贤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39 | 从城市空间到赛博空间:论《血尖》中的空间书写与技术政治 | 蒋怡 | 外国文学 | 2018 |
40 | 意象图式视角下《牡丹亭》中花园意象的英译研究 | 欧阳燕(学),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41 | 适应与选择--辜鸿铭英译《中庸》策略评析 | 马玉真(学),王金安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42 | 职业口译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应用的探究——评《职业口译教学与研究》 | 谢瑜 | 高教探索 | 2018 |
43 | 《郊区佛爷》中的新型郊区叙事和文化身份塑造 | 唐红(外),张俊萍 | 《重庆交通大学学报》社科版 | 2018 |
44 | The “Doubles” in Nabokov’s 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 | 张俊萍,张斌(外) | interlitteraria | 2018 |
45 | Glycyrrhetic Acid 3‐O‐Mono‐β‐d‐glucuronide (GAMG): An Innovative High‐Potency Sweetener with Improved Biological Activities | 郭立纯(学),马晓云 |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| 2018 |
46 | 想象力在设计中的鲜为人知的作用 | 辛向阳(外),孙志祥 | 创意与设计 | 2018 |
47 | 奥尼尔戏剧中“哑言的”黑人群体的身份困境 | 肖利民,蒋晓芳(外) | 安徽文学:下半月 | 2018 |
48 | 《梦孩子》中黑人权力话语之历史书写 | 肖利民,喻旭东(外),蔡佳立(外) | 名作欣赏:文学研究(下旬) | 2018 |
49 |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Disaster Diplomacy | 唐沁 | Jounal of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| 2018 |
50 | 大学英语课程“个性化”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| 谢竞贤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51 | 《诗经》“德”教与孔子论“仁”之译解 | 朱云会(学),王金安 |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 | 2018 |
52 | 理论与实践的界面问题:设计学之于翻译学的启迪 | 孙志祥,吕俊(外) | 山东外语教学 | 2018 |
53 | 奥尼尔戏剧中跨族裔婚姻的历史书写——以《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》为例 | 肖利民 | 青年文学家 | 2018 |
54 | 试论伊迪斯·华顿小说《国家风俗》中的新贵伦理 | 李玲娜(学),张俊萍 |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18 |
55 |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on American New Woman and Their Literary Im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| 章祎(外),张俊萍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56 |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“Ren(仁)”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| 宋雪琪(学),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57 | 社会学视域下日本民间故事的国民性解读——以《一寸法师》为例 | 华清 | 牡丹江大学学报 | 2018 |
58 | 英语学术期刊中多模态文本的汉译研究——兼评《设计问题》系列译著 | 蒋金洋(学),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59 | 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| 施惠平 |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| 2018 |
60 | 输入模态对语言形式注意及习得的影响研究 | 顾琦一,裴虹(学)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18 |
61 | Moral Cultivation through Personality Modeling | 朱义华 | Confucian Academy | 2018 |
62 | 对外出版中的外宣意识研究 | 朱义华,王宏(外) | 出版发行研究 | 2018 |
63 | 日本語助数詞の付属的意味機能 | 崔明姬 | 地域文化研究協会 | 2018 |
64 | 基于事件的语义框架模型 | 石亚楠(学),严敏芬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65 | 《郊区佛爷》中的音乐叙事与身份建构* | 唐红(外),张俊萍 | 淮海工学院学报 | 2018 |
66 | 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散文翻译中的意象再造 | 李梦(学),龚晓斌 | 海外英语 | 2018 |
67 | 《时间概念化》评介 | 严敏芬 | 牡丹江大学学报 | 2018 |
68 |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| 顾琦一,殷娜(学) | 语言文字学 | 2018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大团圆:霍桑的历史哲学与现实关怀 | 方文开、刘衍 | 外国文学研究 | 2017 |
2 |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负荷——三种输入模式对比研究 | 顾琦一 | 外语教学与研究 | 2017 |
3 | 超越课堂——语言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| 朱敏华 | 高教探索 | 2017 |
4 | 《多模态与认知语言学》评介 | 李健雪、俞越聪 | 现代外语 | 2017 |
5 | 构建中国诗歌“走出去”可持续发展体系——基于《诗经》的翻译出版 | 王金安 | 出版发行研究 | 2017 |
6 | 英语课程的价值体系及教学发展探究----评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》 | 唐沁 | 中国教育学刊 | 2017 |
7 | 西方女权文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影响 | 唐沁 | 贵州民族研究 | 2017 |
8 | 基于专业特色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 | 赵莹 |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| 2017 |
9 |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| 荆兴梅 |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| 2017 |
10 | 《道连·葛雷的画像》:王尔德对语言的反思 | 张俊萍 |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| 2017 |
11 | 从“象思维”认识进,由“象思维”表征出——“象思维”与《道德经》英译的思考 | 包通法 | 中华文化论坛 | 2017 |
12 | 苏慧廉英译《论语》文化负载词评析 | 姜雨星、王金安 | 安徽文学:下半月 | 2017 |
13 | 英汉科技语篇语内照应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| 孙志祥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14 | 国内外get-passives研究综观 | 谢竞贤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15 | 社会学理论下阿瑟. 韦利的寒山诗文本选择策略 | 王书、龚晓斌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16 |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 | 秦禺、龚晓斌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17 | 唐诗《月下独酌》(节选)英译本经验功能浅探 | 晓禅、龚晓斌 | 名作欣赏:中旬 | 2017 |
18 | 构式的隐喻解读——以英语way构式为例 | 李健雪、余婷婷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19 |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策略研究——以V+down短语动词为例 | 李健雪、滕兆梅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20 | BPOC构式形义不匹配的认知研究 | 严敏芬、靳政敏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21 | 《多模态入门》述评 | 李健雪、俞越聪 | 外文研究 | 2017 |
22 | 我国外语教师自主研究回顾与启示 | 施惠平 | 海外英语 | 2017 |
23 | 戴维·洛奇在小说《想……》中对“意识流”问题的探讨 | 张俊萍 | 外国语文研究 | 2017 |
24 | 布兰顿的意义理论与纳博科夫的小说《绝望》 | 张俊萍 | 外国语言文学 | 2017 |
25 | 设计和科学共有的价值及规范 | 孙志祥译 | 创意与设计 | 2017 |
26 | 深层体验设计 | 孙志祥译 | 创意与设计 | 2017 |
27 | 设计与企业文化 | 辛向阳、孙志祥等 | 创意与设计 | 2017 |
28 | 创事:社会创新与设计 | 辛向阳、孙志祥等 | 创意与设计 | 2017 |
29 | 阿波罗的可视化:人机关系的图形化探索 | 辛向阳、孙志祥等 | 创意与设计 | 2017 |
30 | Business communication needs of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The Asia-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| 2016 |
31 |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: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 | 荆兴梅 | 外语学刊 | 2016 |
32 | 移民潮和城市化——莫里森《爵士乐》的文化诠释 | 荆兴梅 |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| 2016 |
33 | 解析《金色眼睛的映像》中的性别政治 | 荆兴梅 | 外语研究 | 2016 |
34 | 日本儿童课后照顾服务制度及其启示 | 李智 | 中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 2016 |
35 | 日本社区儿童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 | 李智 | 外国中小学教育 | 2016 |
36 | 基于语料库的诗歌语言研究 | 邢嘉锋 | 湖南社会科学 | 2016 |
37 | 《英语中的构式演变:语素变体、构词和句法的发展》评介 | 严敏芬 | 外语教学与研究 | 2016 |
38 | 外宣翻译的政治暴力性探究——从黄岩岛的译名篡改谈起 | 朱义华 | 太平洋学报 | 2016 |
39 | Past Reviews of “the Identity Puzzle” in Nabokov’s 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 | 张俊萍 |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| 2016 |
40 |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the globalized workplace in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course in China | 谢晴 |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| 2016 |
41 | Investigating non-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’ needs and perceptions of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| 谢晴 | The A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| 2016 |
42 | Funeral: A Rite of Passage and a Symbolic Text –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Funerals by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Porter’s Short Stories” | 许兰娟 | Chinese Arts Quarterly 2015 | 2016 |
43 | 国外社区大学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| 李智 | 继续教育研究 | 2016 |
44 | 中国における大学日本語専攻の人材育成体制の変容と動向 | 李智 | 岩大語文(日本) | 2016 |
45 | 中国日本語教材におけるアスペクトに関する一考察 | 袁晓凌 | 日本学論壇 | 2016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14 | 用对话教学法翻转跨文化交际课程——教学范式的翻转 | 杨昊 | 现代教育技术 | 2015 |
115 | 隐喻图绘与语篇空间识解 | 邢嘉锋 |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| 2015 |
116 | 小说《坟》的时空体形式与女性成长叙事——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讨论 | 许兰娟 | 俄罗斯文艺 | 2015 |
117 | 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:《没有指针的钟》解读 | 荆兴梅 | 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2015 |
118 | 后现代视阈中历史和诗学的同构性 | 荆兴梅 | 外语学刊 | 2015 |
119 | 多元识读背景下的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| 朱敏华 | 中国教育学刊 | 2015 |
120 | 《构式化与构式演变》评介 | 李健雪 | 现代外语 | 2015 |
121 | 《超越课堂的语言学习》评介 | 严敏芬 | 现代外语 | 2015 |
122 | 神话改写•中间地带•框架叙事:论霍桑《献给男孩女孩的神奇故事》的叙事策略 | 方文开 | 外语研究 | 2015 |
123 | 情态动词词义关系与汉英翻译策略 | 邢嘉锋 | 上海翻译 | 2015 |
124 | 《孟子》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 | 刘翌 | 上海翻译 | 2015 |
125 | “岔路口”的抉择——安德烈•布林克文学创作的三次转型 | 周小青(学) | 外国文学动态 | 2015 |
126 | 《大艺术家》中的多模态隐喻 | 韦渊 | 山花 | 2015 |
127 | 《论语》“和”之哲学意涵及其管理智慧 | 许广玉 | 兰台世界 | 2015 |
128 | 中学生作业抄袭现象实证探究 | 秦朝霞 | 教学与管理 | 2015 |
129 | How effective is workplace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(EOP) training? Case studies of corporate program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| 谢晴 | The Asian ESP Journal | 2015 |
130 |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ive Workplace English Training Program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| 谢晴 | Taiwan International ESP Journal | 2015 |
131 | Changing Content of Translators’ Prefaces: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Yilin Press’s Translated Publications | 夏静依,孙志祥 |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| 2015 |
132 | 戦前中国YWCAの活動に対する一考察 | 林惠子 | 清水安三・郁子研究 | 2015 |
133 | 日本語の動的助数詞 | 崔明姬 | 地域文化研究学会 | 2015 |
134 |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「金銭」に関する諺に見られる比喩表現 | 钱清 | ニダバ(日本刊物) | 2015 |
135 | Nature is what we see – Nature in Emily Dickinson’s eyes | 许兰娟 | Journal of 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 | 2015 |
136 | 日中慣用句の対照研究ー「目」を中心に | 夏玉玲 | 地域文化研究学会 | 2015 |
137 | 卡佛代尔:霍桑反思现代性的载体 | 方文开 | 外国文学研究 | 2014 |
138 | 罗曼司:霍桑的文学市场策略 | 方文开 |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| 2014 |
139 | 《福谷传奇》:霍桑的文化公民身份实践 | 方文开 | 学习与探索 | 2014 |
140 | 《所罗门之歌》的文化干预策略 | 荆兴梅 | 当代外国文学 | 2014 |
141 | 凝视与反凝视:莫里森小说《爱》的意识形态解构 | 荆兴梅 | 外语研究 | 2014 |
142 | 显性/隐性强化对二语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影响研究 | 刘丹丹 | 外语界 | 2014 |
143 | 西方学界的“后人文主义”理论探析 | 蒋怡 | 外国文学 | 2014 |
144 | 对话视域下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评价趋势研究─基于融合数字化手段的评价探索 | 谢竞贤 | 外语电化教学 | 2014 |
145 | 视觉辅助对外语听力语篇内容理解的影响 | 顾琦一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| 2014 |
146 | 当代社会伦理困境的拷问者——美国当代作家朱迪•皮考特 | 张俊萍 | 外国文学动态 | 2014 |
147 | 基于泛在教学平台的翻译课程群体系探索 | 朱义华 | 中国翻译 | 2014 |
148 | Chinese-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tatuary Descrip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-Text Relations | 孙志祥 |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,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| 2014 |
149 | 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 | 秦朝霞 | 教育探索 | 2014 |
150 | 网络英语教学中情感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| 印蕾 | 教学与管理 | 2014 |
151 | 浅析«荒原»译本翻译中的陌生化手法 | 许敏 | 芒种 | 2014 |
152 | 浅谈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妥协性 | 王晓静 | 短篇小说 | 2014 |
153 | 近代における日中教育文化交流史 | 林惠子 | 桜美林大学清水安三記念プロジェクト | 2014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卡佛台尔:霍桑反思现代性的载体 | 方文开 |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 2013 |
2 | 《天堂》的历史编码和政治隐喻 | 荆兴梅 |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 2013 |
3 | 游走在黑白之间——南非作家安德烈•布林克 | 方文开 | 《外国文学动态》 | 2013 |
4 | 创伤、疯癫和反主流叙事——《秀拉》的历史文化重构 | 荆兴梅 | 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 | 2013 |
5 | 传媒、戏中戏和虚实之间——《最蓝的眼睛》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 | 荆兴梅 | 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》 | 2013 |
6 | 语境与意义及启示 | 刘梅 龚晓斌 | 《河北学刊》 | 2013 |
7 | 莫言作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接受度比较 | 刘梅 | 《学术界》 | 2013 |
8 | 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| 刘梅 | 《外语电化教学》 | 2013 |
9 | 中国学习者对"抄袭、剽窃"的认知研究 | 秦朝霞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3 |
10 |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构建 | 施惠平 | 《教学研究》 | 2013 |
11 | 大学英语泛在化学习环境的建构研究 | 刘丹丹 董剑桥 李学宁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3 |
12 | 二语词汇附带习得中的输入强化时机研究 | 刘丹丹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3 |
13 | 建立高校文学课教学的动态模式 | 高毛华 吴清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3 |
14 | 中国典籍之《道德经》英译浅析 | 严敏芬 | 《芒种》 | 2013 |
15 |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翻译探讨 | 许敏 | 《芒种》 | 2013 |
16 | 陌生化理论与异体化诗歌 | 刘梅 | 《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》 | 2013 |
17 | 宋词英译:回顾与展望 | 龚晓斌 | 《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》 | 2013 |
18 | 文化语境中解读萨克雷代表作《名利场》 | 张蔚 | 《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》 | 2013 |
19 | 倾听《洪堡的礼物》中的"对话"之声 | 刘剑锋 | 《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》 | 2013 |
20 | "语言相对论"再思考 | 董剑桥 | 《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》 | 2013 |
21 | 从形象学角度解读美国电影《功夫熊猫》 | 张俊萍 | 《电影文学》 | 2013 |
22 | 以英文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为例探析字幕翻译的策略 | 邢嘉锋 | 《电影文学》 | 2013 |
23 | 习语中的归化与异化 | 邢嘉锋 | 《语文建设》 | 2013 |
24 |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电影《失恋33天》的对话赏析 | 李宏英 | 《电影文学》 | 2013 |
25 | 小说《他》中的距离控制 | 许兰娟 | 《长城》 | 2013 |
26 | 从边缘视角看奥尼尔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关联 | 肖利民 | 《四川戏剧》 | 2013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他传抑或自传:魔法师的"迷宫" ——评《塞•奈特的真实生活》的叙事艺术 |
张俊萍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2 |
2 | 《诺言》:侦探小说的安魂曲:魔法师的"迷宫" | 张俊萍 | 《外语语言文学》 | 2012 |
3 | 比较文学"平行研究"的困境和出路 | 张俊萍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》 | 2012 |
4 | 男权社会中的消费品形象分析 | 张俊萍 | 《蚌埠学院学报》 | 2012 |
5 | 《不礼貌——用语言冒犯人》评介 | 严敏芬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2 |
6 | 从《等待戈多》看荒诞派戏剧中的沉默策略 | 严敏芬 | 《短篇小说. 原创作品版》 | 2012 |
7 | 语境顺应模型在英语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| 李健雪 | 《课程• 教材•教法》 | 2012 |
8 | 《红楼梦》中黛玉"冷笑"的不礼貌功能分析 | 李健雪 | 《短篇小说》 | 2012 |
9 |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再读《喜福会》 | 李涛 | 《译林》 | 2012 |
10 | 诗歌声音分析法的三个维度 | 李涛 | 《外国文学动态》 | 2012 |
11 | Classicalization of Translations | 彭方针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
12 |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| 刘梅 | 《大家》 | 2012 |
13 | 于空白处的延伸—接受美学视角下的《蝇王》 | 刘剑锋 | 《作家》 | 2012 |
14 | 荣格人格理论下对《人性的污秽》的人物分析 | 刘剑锋 | 《芒种》 | 2012 |
15 | 安东尼亚的完美人格--《我的安东尼亚》中"双性同体"思想的体现 | 刘剑锋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2 |
16 | 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——以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网页简介为例 |
朱敏华 | 《江苏商论》 | 2012 |
17 | 《浪淘沙词.九首之六》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2 |
18 | From Chernobyl to Fukujima--A Perspective of Nuclear Safety That "Taoism Co-work with Ziran(Nature)" -----My Perspective on Nuclear Safety |
包通法 | 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》 | 2012 |
19 |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utlook Based upon Harmonious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| 包通法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
20 | 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12 |
21 | 小说《绳》的人物话语形式及其效果 | 许兰娟 | 《短篇小说》 | 2012 |
22 | 从《裂舌》看日本当代男女小说 | 夏玉玲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2 |
23 | 感性副词——日语拟声词拟态词 | 夏玉玲 | 《日语知识》 | 2012 |
24 | 意味的拡張からみた日本語の動物数量表現 ――日中韓との対照研究を中心に |
崔明姬 | 《韓国語言語文化研究》 | 2012 |
25 | 《源氏物语》与《红楼梦》中女性群像悲剧命运的比较 | 周韬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2 |
26 | 韓国における中国朝鮮族の生活と社会意識 | 金明姬 | 《神戸大学大学院人間発達環境学研究科研究紀要》 | 2012 |
27 | 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性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刍议 | 施惠平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12 |
28 | 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词库观对比分析 | 宋孟洪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2 |
29 | 英、汉思维与表征形态差异——析英、汉语言静动表征的哲学视角 | 撒忠清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2 |
30 | 基于泛在化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| 撒忠清 | 《海外英语》 | 2012 |
31 | 托妮.莫里森三部曲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特征 | 荆兴梅 | 《外国语文》 | 2012 |
32 | 天谴瑰宝生闵中 ——《红楼梦》"腊油冻佛手"英译探析 | 沈钟钟 | 《外国语言文学》 | 2012 |
33 | 浅谈儿童广告中的"视野期待遇挫"现象 | 杜晔 | 《企业经济》 | 2012 |
34 | 论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| 姜辰娟 | 《学园》 | 2012 |
35 | 美国"家长参与教育"的角色演变及其意义 | 张蔚 | 《大家》 | 2012 |
36 | 从NBA文化传播看美国文化对世界文化趋向的引导作用 | 张蔚 | 《芒种》 | 2012 |
37 |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广告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| 张蔚 | 《东北师大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2 |
38 | 论小说《教夫》中的身份建构 | 王秀红 | 《芒种》 | 2012 |
39 |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,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 | 朱莉 | 《海外英语》 | 2012 |
40 | 从"争议岛屿"来看外宣翻译工作中的政治意识 | 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12 |
41 | Translation and Politics—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aping of China's Modern History | 朱义华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
42 | 有效输入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效度研究 | 朱义华 | 《宁波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12 |
43 | 英语学习者视、听语法判断模态效应研究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 2012 |
44 | 系统论视野下的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 | 沈美娟 | 《实验科学与技术》 | 2012 |
45 |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与英语口语表达的关系 | 董剑桥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12 |
46 | 《欲望号街车》人物权势关系浅析 | 严敏芬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2 |
47 | 归家、生存与历史——评约翰娜•斯基伯瑞德的《感伤主义者》 | 蒋怡 | 《海外英语》 | 2012 |
48 | 美国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对单边主义外交行为影响研究——以电影《钢铁侠》为视角 | 唐沁 | 《湘潮(下半月)》 | 2012 |
49 | 就职演说与美国总统多元身份的动态建构 | 严敏芬、 滕桂芬(学生) | 《通化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12 |
50 | 论《中国日报》中的"中国特色词语"翻译策略 | 王金安、 颜骁慧(学生) | 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(上旬)》 | 2012 |
51 | 基于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方式 ——江南大学英语专业学习、语言实践、人才需求的报告分析总结 |
李守超(学生)、 胡鑫(学生)、孙兆翠(学生)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12 |
52 | 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| 胡敏(学生) | 《内蒙古电大学刊》 | 2012 |
53 | 《福谷传奇》中主人公异化人格 | 袁琴芬(学生)、吕园园(学生) | 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12 |
54 | 《等待野蛮人》中主奴关系的殖民体现 | 杨柏艳(学生)、王晓静(学生)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2 |
55 | 英语学习词典词类与插图分类倾向性研究初探 | 闫美荣(学生) | 《长治学院学报》 | 2012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输入模态对第二语言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 2011 |
2 |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诱导式模仿研究 | 顾琦一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1 |
3 | 感知学习风格与中学生英语学业成就的关系 | 吴 飒 | 《上海教育科研》 | 2011 |
4 | 教师自主论断之我见 | 陈 方 | 《社会科学家》 | 2011 |
5 | 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 ——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 |
朱义华 包通法 |
《外国语》 | 2011 |
6 | 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 | 朱义华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1 |
7 | 中学与西学合璧,广度与深度并举 ——首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回顾 |
朱义华 包通法 |
《外语研究》 | 2011 |
8 |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1 |
9 | 论外宣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| 朱义华 | 《大家》 | 2011 |
10 | 第三维度下的对外传播 | 谢竞贤 | 《新闻爱好者(理论版)》 | 2011 |
11 | 论隐喻的多模态转向 | 谢竞贤 | 《大家》 | 2011 |
12 | 解析第二语言知识的四种二元对立划分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11 |
13 | 迪伦马特小说中的“蝴蝶效应” | 张俊萍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1 |
14 | 《墙上的斑点》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| 张俊萍 | 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 | 2011 |
15 | 人类理性的“裂隙”——评迪伦马特的小说《嫌疑》及其他 | 张俊萍 | 《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11 |
16 | 高校学生使用袖珍电子词典学习英语的有效性研究 | 刘 梅 | 《科教导刊》 | 2011 |
17 |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课堂教学对词汇学习成效的影响 | 吴 飒 | 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11 |
18 | Constructiveness of Contexts for Pragmatics | 朱义华 | US-China Forgeign Language | 2011 |
19 | 写作话题熟悉度与国内习作者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运用 ——基于一种自动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 |
秦朝霞 顾琦一 |
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》 | 2011 |
20 | 「怒りの心情」を表す語彙の史的変遷― 和語動詞・形容詞を中心に― |
陈 岗 | 《冈山大学国语研究》 | 2011 |
21 |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来看中日恩惠意识的差异 | 吴 颖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11 |
22 | 格助詞「から」の意味構造 | 崔明姬 | 《地域文化研究》 | 2011 |
23 | 谈谈日本人的洁净意识 | 石艳春 | 《剑南文学》 | 2011 |
24 | 试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| 石艳春 | 《东京文学》 | 2011 |
25 | 敬语接头词“お”的用法的用法 ----“お”的用法扩大 | 吴 颖 | 《黑龙江科技信息》 | 2011 |
26 | 基于Web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 | 周 晶 | 《软件导刊》 | 2011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27 | 元语篇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及其与 话题熟悉度、语言水平的关系 |
吴 飒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0 |
28 | 教师话语与英语课程理念关系的个案研究 | 严敏芬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0 |
29 | MCA检索方法及其在外语电化教学中的应用 | 李学宁 | 《现代教育技术》 | 2010 |
30 | 《爵士乐》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 | 荆兴梅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0 |
31 | 论多媒体与多模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| 谢竞贤 董剑桥 |
《外语电化教学》 | 2010 |
32 | 日本明治初期的《学制》 | 石艳春 | 《学术论坛》 | 2010 |
33 | 任务预设投入量与词汇习得策略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 2010 |
34 | 古诗歌“意境”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10 |
35 |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的《爵士乐》解读 | 荆兴梅 | 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 | 2010 |
36 | “天人合一”认识样式的翻译观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0 |
37 | 中国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理解 --与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水平的相关研究 |
顾琦一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0 |
38 | 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伪证性认识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0 |
39 |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汉英成语相互转换的启示 | 龚晓斌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10 |
40 | 日本“满洲移民”中的女性 | 石艳春 | 《社会科学辑刊》 | 2010 |
41 |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 | 艾 琳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10 |
42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开放性结构 | 荆兴梅 | 《新闻爱好者》 | 2010 |
43 | 论佛教思想对平安朝“物哀”精神的影响 ——以《源氏物语》为例看从“真•诚”到 “物哀”的衍化 |
周 韬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0 |
44 | 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 | 朱义华 | 《新闻爱好者》 | 2010 |
45 | 讲述他人即讲述自我 | 张俊萍 | 《时代文学》 | 2010 |
46 | 《欢乐之家》的权力结构 | 荆兴梅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0 |
47 | 日本国民性之探究 ——以“满洲移民”的宗教信仰为中心 |
石艳春 | 《人民论坛》 | 2010 |
48 | 英汉双关理解机制的语用认知研究 | 艾 琳 | 《江苏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 | 2010 |
49 | 美国黑人文化中的爵士乐 | 荆兴梅 | 《大家》 | 2010 |
50 | 心情語「くち惜し」の語史―「惜し」 「くやし」との関係から― |
陈 岗 | 《教育实践学论集》 | 2010 |
51 | 「ヤ(病)ム」とその派生語の語史 ―「ウラヤム」「ココロヤム」など― |
陈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10 |
52 | 跨文化语用对等与语用认同 | 彭方针 | 《社科纵横》 | 2010 |
53 | 论《源氏物语》中朱雀帝之败者形象 | 周 韬 | 《学理论》 | 2010 |
54 | 大学英语提高阶段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| 施惠平 | 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 (社会科学版) |
2010 |
55 | 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自我效能感、 听力策略与听力成绩的关系 |
朱 莉 | 《考试周刊》 | 2010 |
56 | 任务型教学在美国课堂的实例分析 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|
撒忠清 | 《海外英语》 | 2010 |
57 | 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 | 石艳春 | 《东京文学》 | 2010 |
58 | 基于ID3算法的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研究 | 王莉莉 | 《软件导刊》 | 2010 |
59 | 一种在线的基于视频语言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| 王 旭 | 《中国现代教育装备》 | 2010 |
60 |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| 石艳春 | 《科教新报·教育科研》 | 2010 |
61 | 大学英语机辅语言教学中教师效能感 与教师态度的研究 |
施惠平 | 《长春大学学报》 | 2010 |
62 | 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能力内涵探究 | 吴 飒 | 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10 |
63 | 《源氏物语》“物哀”中表现“物”的方式 | 周 韬 | 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 | 2010 |
64 | 论二外拓展教学与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| 周 韬 | 《琼州学院学报》 | 2010 |
65 | 基于译介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——吴歌的保护与传承 |
朱义华 | 《论文集》 | 2010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66 |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历史与现状汉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9 |
67 | 客观需求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| 龚晓斌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9 |
68 | 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9 |
69 | 输入输出研究路在何方 | 顾琦一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9 |
71 | 英语电影片名中双关语的辨认与理解 | 艾 琳 | 《海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72 | 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| 谢竞贤 | 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73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存在主义解读 | 荆兴梅 | 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74 | 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| 龚晓斌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9 |
75 | 自然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思考 | 张 蔚 | 《社会科学家》 | 2009 |
76 |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| 龚晓斌 | 《国外理论动态》 | 2009 |
77 | 国内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| 秦朝霞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09 |
78 | 广告语的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解读 | 张 蔚 | 《大家》 | 2009 |
79 | 双关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探索 | 艾 琳 | 《疯狂英语教师版》 | 2009 |
80 |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| 刘 梅 | 《教学与管理》 | 2009 |
81 |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 | 2009 |
82 |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fluency to English Teaching |
撒忠清 | 《Sino-US English Teaching》 | 2009 |
83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黑色幽默 | 荆兴梅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9 |
84 | 《金色眼睛的映像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| 荆兴梅 | 《电影文学》 | 2009 |
85 | 异化翻译对汉语四字成语的影响及其文化透视 | 龚晓斌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9 |
86 | 形態からみた日本語心情語彙の史的 展開―語構成と品詞の観点から― |
陈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09 |
87 | 「残念」と「嫉妬」の心情を表す語彙の 用例分布について |
陈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09 |
88 | 基于Web服务的MLL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王 旭 | 《软件导刊》 | 2009 |
89 | 违反“合作原则”与广告语言的模糊性 | 张 蔚 | 《才智》 | 2009 |
90 | 头韵翻译的补偿性策略 | 龚晓斌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
91 | 原型范畴理论与语言的模糊性—— 论汉语诗词中模糊小数字的翻译策略 |
龚晓斌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
92 | 原语主义与译语主义—— 中日早期天主教术语翻译问题探析 |
周 韬 | 《学理论》 | 2009 |
93 |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| 沈美娟 | 《科教文汇》 | 2009 |
94 | 汉语中“绿色”词汇的英译策略 | 彭方针 | 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教学版)》 | 2009 |
95 | 石化与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| 彭方针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
96 | 论口译教学的本质 | 谢竞贤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09 |
97 | 论日本的传统美学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| 夏玉玲 | 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09 |
98 |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| 夏玉玲 | 《山东文学》 | 2009 |
99 | 「現代韓国語の文中における接続語尾『지만/는데』 について―日本語の逆接助詞「ケド/ノニ」との 対照分析を中心に―」 |
崔明姬 | 《地域文化研究》 | 2009 |
100 | 日语的音感 | 袁晓凌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09 |
101 |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外语听力障碍探赜 | 沈钟钟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9 |
102 | 论意义探讨中的语境问题 | 曹 丹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9 |
103 | 日本江户时代“禁教”与“锁国”体制的再探讨 | 周 韬 | 《湖南第一师范学报》 | 2009 |
104 | 天主教早期在中日两国传教策略比较 | 周 韬 | 《创新》 | 2009 |
105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| 荆兴梅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106 | “不可说”的悖论——维特根斯坦理论框架 下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解读 |
荆兴梅 | 《长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107 | 《外宣翻译中词汇的文化空缺》 | 荆兴梅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108 | 《口译中译员的能力训练探析》 | 荆兴梅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9 |
109 | 形式和内容互为关系的哲学认识观与跨文化表征 | 包通法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 | 2009 |
110 |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| 顾琦一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9 |
111 | 外语教师≠口译员 | 曹 丹 | 《文苑》 | 2009 |
112 | 大学英语教学“中国文化失语症”及其对策研究 | 张 蔚 | 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113 | 英语专业新生不适应症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| 朱敏华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版)》 | 2009 |
114 | 英语专业新生学习困难分析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9 |
115 | 预设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| 张 蔚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
116 | 词汇释义方法的对比分析 | 李学宁 | 《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》 | 2009 |
117 | 补习与中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| 吴 飒 | 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09 |
118 | 文体学的适应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| 施惠平 | 《考试周刊》 | 2009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19 | 主位的标记性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| 艾 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
120 | 从原型范畴论英语pun和汉语双关 | 艾 琳 | 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| 2008 |
121 | 访谈节目中英汉双关构成手段的对比研究 | 艾 琳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8 |
122 | 翻译过程中语义的散发与整合认知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8 |
123 | 论汉典籍哲学身份表识的跨文化传输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8 |
124 | 翻译中政治意识与失误分析 | 卞正东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
125 | 数量象似性原则在汉英互译中的应用 | 龚晓斌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8 |
126 | “零翻译”的文化反思 | 龚晓斌 | 《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
127 | 尤金·奥尼尔《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》中的道家思想 | 韩文进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
128 | 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及其自动抽取 | 李学宁 | 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》 | 2008 |
129 | Attributes in Representation of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Chinese and Their Extraction from a Machine Readable Dictionary |
李学宁 | Proceedings of IEEE ICICIC 2008 | 2008 |
130 | A Conceptual Model of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Chinese and Its Automatic Construction from a Machine Readable Dictionary |
李学宁 | Proceedings of the 2rd IEEE MUE | 2008 |
131 | “垮掉一代”的嚎叫 | 刘剑锋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8 |
132 | 论大学生课外听力学习与学习时间管理 ——一项基于自主学习循环模式的实验研究 |
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
133 | 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之生存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| 施惠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 (教育科学版) 》 | 2008 |
134 | 日本向我国东北移民原因新探 | 石艳春 | 《社会科学辑刊》 | 2008 |
135 | 补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| 吴 飒 | 《中小学外语教学》 | 2008 |
136 | 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综述 | 吴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
137 |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 》 | 2008 |
138 | 商务英语类(英语专业)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探讨 | 谢 晴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8 |
139 | 《三梦桥》中“梦”的隐意及其叙事功能 | 张俊萍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8 |
140 |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 “中国文化失语症”的调查与分析 |
张 蔚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科版)》 | 2008 |
141 | 被异化的犹太人,所有现代人的寓言 | 张小钢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
142 | 寻找失落的犹太人 | 张小钢 | 《扬州大学学报》 | 2008 |
143 |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极其产生原因 | 朱 莉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8 |
144 | 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 | 朱义华 | 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
145 | “父爱的尺度”译文,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二等奖 | 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8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46 | 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 ——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 |
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7 |
147 | 汉文化数词格文化美学命题意义的翻译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7 |
148 | 词汇知识对口语交际的影响研究 | 陈海忠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
149 | 无锡市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发展战略思考 | 董剑桥 | 《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》 | 2007 |
150 |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跨文化思考 | 董剑桥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
151 |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| 龚晓斌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》 | 2007 |
152 | 跨文化视角中文学翻译的异化取向 | 龚晓斌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7 |
153 | 英语写作教学:优化的同伴反馈 | 龚晓斌 | 《国外外语教学》 | 2007 |
154 | 第二语言句法习得制约因素研究述评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》 | 2007 |
155 | 输入与输出在陈述性知识程序化过程中的作用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 | 2007 |
156 | 从隐喻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 | 黄 萍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7 |
157 |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拓展 | 黄 萍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7 |
158 | 一词多义研究中的特征分析法 | 李学宁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7 |
159 | 英语中的"A of B"短语结构功能及翻译 | 刘 燕 | 《广西社会科学》 | 2007 |
160 |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法及其教学 | 撒忠清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7 |
161 | 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| 施惠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
162 | 英语听力理解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标记功能 | 唐灵芝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
163 | 职专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| 陶菊倩 | 《作家杂志》 | 2007 |
164 | 全语言:认识误区、本质、应用 | 吴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
165 | 论英语节奏训练 | 吴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
166 | “单片眼镜的反光”——评迪伦马特的小说《抛锚》 | 张俊萍 | 《国外文学》 | 2007 |
167 | 论广告英语中矛盾修辞的辩证逻辑及其语用功能 | 张 蔚 | 《商场现代化》 | 2007 |
168 | “在义与利之外”译文:Beyond Righteousness and Advantage |
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7 |
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69 | 论美学体认的诗性思维与标记理论唯理译观 | 包通法 | 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| 2006 |
170 | 宋诗学观照下白居易诗歌“浅、清、切” 诗性体认与翻译 |
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 》 | 2006 |
171 | 跨文化诗性美学意域的共融与翻译 | 包通法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6 |
172 | 输出假说剖析 | 顾琦一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6 |
173 | 元认知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学习 | 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6 |
174 | 《红楼梦》人物素描的诗性体认与翻译 | 唐灵芝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6 |
175 | 且听这知更鸟的歌声 ——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音韵美 |
许兰娟 | 《徐州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06 |
176 | 兰斯顿.休斯----黑人诗人的俊杰 | 杨 琪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6 |
177 | 以文谋钱的翻译目的论广告文体翻译的 理论思辨与实践 |
杨 琪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6 |
178 | 教育电视的现代传播理念及受众分析 | 张效国 | 《电化教育研究》 | 2006 |
179 | 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“本土化” 接受视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 |
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5 |
180 | 认知接受视域与营销案本翻译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5 |
181 | 论标示语的翻译 | 卞正东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5 |
182 | 苍天 | 丁振祺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| 2005 |
183 | 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冗余现象 | 杜 晔 | 《国外外语教学》 | 2005 |
184 | 对索绪尔语言理论根源的再思考 ——兼与姚小平先生商榷 |
龚晓斌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
185 | 隐性知识、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 | 顾琦一 | 《外语教学》 | 2005 |
186 | 英汉口误的共性 | 吴 飒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
187 | 空主语参数和汉语的无主句 | 许 敏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
188 | 利用流媒体技术激发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| 宣 泠 | 《无锡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05 |
189 | “约翰生博士的字典”—评《名利场》 中“物”的叙事功能 |
张俊萍 | 《国外文学》 | 2005 |
190 | 《教授与疯子》解读 | 张俊萍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5 |
191 |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Achievement: Across-Cultural Study |
张效国 | 《中国英语教学》 | 2005 |
192 | 典籍英译传统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 | 朱义华 | 《典籍英译研究》,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 研讨会优秀论文选 |
2005 |
193 | 关联理论对多样化句式的解释力 | 艾 琳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4 |
194 | 科技翻译的逻辑思维与修辞形式辨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科技翻译》 | 2004 |
195 | 高校外语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系统观 | 董剑桥 | 《外语电化教育》 | 2004 |
196 | 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融入格莱斯 合作原则的反应用 |
杜 晔 | 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》 | 2004 |
197 | 大学入学新生英语口语错误调查分析报告 ---以单、双向口语任务小样本为例 |
杜 晔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4 |
198 |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| 龚晓斌 | 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 | 2004 |
199 | 思维、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 | 胡燕萍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4 |
200 | 浅谈实证法与归纳法对语言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意义 | 刘 燕 | 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 | 2004 |
201 | 自主学习:定义、理论及培养 | 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》 | 2004 |